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著名的语言学家钱冠连教授有一本著作,叫做《语言:人类最后的家园》,写得很精彩。书里说,母语(方言)对于人民来说,是一种历久弥新的记忆。而对于母语是汉语方言的人民来说,他们的精神家园就是自己的母语方言了。记得在中山大学中文系读大学的时候,听著名戏曲研究家王起(季思)先生的课,内容很丰富,但先生乡音很重。我们向班主任反映,请先生尽量讲普通话。先生听了我们的意见后,谦逊地向同学们表达他的歉意,说:“人老咯,乡音越来越重了!”那时候,我的理解是先生可能没学过普通话,所以才这样。比王起先生乡音更重的是卢叔度教授,他讲易经研究,满口“粤味普通话”,或者说基本上就是变了声调的粤语。听懂了的同学们如痴如醉,听不懂的北方同学们却如听天书,一头雾水。现如今我自己也年过半百,又研究了30年的方言了,才真正理会到母语(方言)对于人民的精神作用。世界上有些东西,真的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,而有些具有地方性或者X性的东西,就只能用母语(方言)“言传”而不能用第二种语言(方言)来传译。不同的文化底蕴造成了语言中某些东西是难以十分传神地被翻译的,这就是语言的某些成分的“不可翻译性”。正因为如此,语言(方言)才能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、族X人民的精神家园。没有了它,词不达意,话不传神;没有了它,沟通不畅,交际困难;没有了它,文化式微,家园败落。难怪老辈人有“宁卖X田,不忘X言”的遗训!
语言(方言)还是一个国家、地区、族X的文化标记,就像LOGO之于品牌。在自己的家乡,这样的体会可能不深刻。可是当你远走异国他乡的时候,冷不丁地不知从哪里飘来了一句潮汕话,足以让你循着声源,四处寻找。因为哪里有潮汕话,哪里就有老乡:“老乡见老乡,两眼泪汪汪”啊!我们潮人则说:“家己人,拍死无相干!”为了乡亲,死都不足惜!这乡情,比之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友谊,更有过之而无不及。熟悉的乡音,足以让你忘掉旅途应有的警惕;甜美的乡音,足以让你丢掉旅途颠簸的疲累。人们爱说:“有潮水的地方就有大海,有大海的地方就有潮汕人。”我这里加一句:“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汕话。”
然而,可惜的是,在海外,潮人的这种文化烙印,正在慢慢地消褪,甚至在第三代第四代潮裔外国人身上,已经了无痕迹:他们已经不会听和说潮汕话了!于是,有识之士开始忙碌着,要重新让他们记住祖先的语言。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开的国际潮团联谊年会上,年会的常设秘书处和马来西亚X公会联合会便联合推出一本《X话入门》(林伦伦、黄挺主编)有声教材,希望让全世界的潮人家庭里,重新响起潮汕话优美动听的对话。
语言(方言)是一种文化载体,写作民间文学的语言就是方言。没有潮汕话,就不会有潮剧、潮曲;没有潮汕话,就不会有X民谣、X歌册;没有潮汕话,就不会有潮汕民间故事;没有潮汕话,就不会有潮语相声、小品;没有潮汕话,陈三、五娘、苏六娘、桃花、渡伯、李老三将离我们而去……
然而,方言地区不能让一种方言独统天下,国家的语言政策要求我们推广普通话,国家机关里的工作语言、学校里的教学语言、媒体的宣传语言要求用普通话。再说了,方言区其实也需要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的存在。因为一种语言(方言)就是一种文化(亚文化),只有多元文化互相交融、求同存异的社会才能和谐发展。因而,潮汕地区也不能只讲潮汕方言,否则会让外地人产生“排外”的错觉,会影响外地人才的引进和定居,会影响潮汕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。
于是,我们倡议双语(方言)社会的存在和建设:生活里、家庭中,讲我们魂牵梦绕的潮汕话;公众场合里、工作中,讲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一定要讲的国语——普通话;最好还学会英语。倘能如此,就能文化繁荣、社会和谐,近悦远来!
【注】本公众号照片均为林伦伦拍摄和制作,采用需经本人同意。